孩子坏脾气爱打人怎么管教有效

作者 : gdmmfx08 本文共3029个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分钟 发布时间: 2022-09-25 共236人阅读

孩子坏脾气爱打人怎么管教有效?孩子坏脾气爱打人是有理由的吗?如果出现此情况,家长只批评孩子不管用,该这么做!

孩子爱打人、孩子攻击性太强、和小朋友玩很容易发生争斗——家有宝贝,每个爸爸妈妈,都不希望这样的状况发生,但如果爸爸妈妈不够注意,暴力和攻击性,其实就在孩子的身边,时时刻刻给孩子做着糟糕的示范。消除这些坏示范,比只批评孩子管用得多!

01 / 爸妈对孩子的暴力和攻击性

社会心理学家将“攻击行为”定义为“旨在引起身体痛苦或者心理痛苦的有意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是身体的,我们可以叫它“暴力”,也可能是言语、情绪的、表情的,我们可以叫它们“冷暴力”。

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的严厉惩罚,可能是孩子极具攻击性的诱因之一。

无论爸爸妈妈是否愿意接受,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孩子最初接触的暴力和攻击行为,主要来自爸爸妈妈和其他主要照顾者。

再不听话我打你!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你这孩子真讨厌!

在许多家庭中,爸妈这样不过大脑的话,常常是冲口而出,大人不以为意,却不知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和示范。

更有爸爸妈妈,依然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习惯于用打骂来“教育孩子”,认为让孩子感受到了生理或者心理上的痛苦,孩子就会吸取教训,改掉坏毛病。

爸妈对孩子的暴力和攻击性传递的信息其实是:你看,除了打你骂你,我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管教你。

孩子看不到成人的理性,也看不到成人为解决问题所作的努力,自然也没有办法从大人身上学习到理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他长大之后,很可能也继续用这种方式,去解决他感到愤怒、挫败、沮丧、痛苦、伤及自尊自信的问题。

02 / 爸妈对待他人的暴力和攻击性

无比多爸爸妈妈们曾和千万网民一起,“围观”了两场活生生的暴力示范:

一位妈妈因为孩子在儿童游乐园被别的孩子踩了一下而发飙,拉扯撕打“肇事”的小女孩;

一位爸爸,因为自家孩子投诉和某小朋友关系不好,就在幼儿园飞起一脚,将被“投诉”的小朋友踢飞。

而且糟糕的是,每一个现场,都有小朋友在!大人那么做的时候,丝毫没有顾及对在场的小朋友的感受和对小朋友们的影响,这让人不免担心,那位爸爸今天踢出去的一脚,明天很可能就成为他的孩子打人的拳头。

在妈妈发飙的视频中,还有有一个被忽视的细节:那位被拉扯的小女孩,挣脱拉扯后,愤怒地一把推开她前面一个“挡路”的小朋友。

这样两件事情,当然可以有更温和、理性、非暴力的方式来解决,但那位妈妈和那位爸爸,都选择了宣泄和报复。

但事实上,这两种方式,都无益于解决问题,而且宣泄一旦开始,就会迅速升级,报复一旦开始,我们意图施加给别人的伤害,一定远远超过别人实际带来的伤害。

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如此对待他人,他也很容易学会用这样的方式,去解决他在幼儿园和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大小冲突,一言不合,即大打出手。

和我们家两个孩子讨论发生在教室里的暴力事件和打架事件,孩子们都表示自己班里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起因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打起来都是桌翻椅倒、人仰马翻、一片狼藉。

学生间打架,自然少不了叫家长,但有的家长到了之后,不是批评自家孩子不能用动手打架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是先看孩子有没有吃亏,然后要求调监控录像,去找打架对方的错处。有如此家长,孩子怎么可能检讨自己行为的不当呢?

03 / 家庭中的暴力和攻击性玩笑

正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位朋友发的朋友圈,提供了一个特别生动、特别典型的案例:

她去快餐店吃东西,排队等付款时,一个三岁左右的陌生小男孩突然跑过来打了她一下,打得还挺疼。她问“干嘛打我?”,孩子却继续打,朋友怒了,“那我打你行不行?”之前在一边看着的孩子妈妈居然开玩笑式地回了一句“行啊”。后来吃饭,小男孩继续跑过来骚扰,孩子妈妈看孩子实在太过分,才不得不制止。

我想,那个孩子攻击陌生人的举动,可能出于好奇,并不包含明显的恶意,源头很可能是他在家里也经常对大人做这样的暴力和攻击性的举动,而大人并没有认真制止,态度就像她妈妈说的那句“行啊”。

在不少家庭中,当很小的孩子——几个月、一岁,抬起手来打大人,有时是爸爸妈妈,有时是祖辈,有时是阿姨时,通常得不到明确的制止,而且大人还会觉得很好玩,“这孩子,还会打人啦!”

这种玩笑式的处理方式,可能给孩子一种非常错误的认知:我是小孩子,是小宝贝,我打大人没有什么不对的,相反,大人还会很开心。于是,孩子的行为得到鼓励,他会继续用这种方式吸引成人的注意。

有的家庭,是爸爸妈妈之间经常开这种暴力和攻击性的玩笑,拿不伤人的东西互扔、互相威胁“信不信我打你”等等。

大人觉得这没什么,是一种表达感情、表现关系亲密的方式,所谓“打是亲,骂是爱”,但却会对孩子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孩子会认为,和家庭之外的人相处,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于是我那位朋友,就会莫名其妙地遇到随便攻击别人的“熊孩子”了。

04 / 动画片中的暴力和攻击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推测,一个孩子在成人前,会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十万宗暴力和攻击性为,而这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来自孩子接触到的媒体以及他们经常看的动画片。

我们两个孩子小时候,都特别喜欢看《猫和老鼠》。《猫和老鼠》已经是非常经典的动画片了,但里边的内容,真是让真心爸妈曾经很担心:

汤姆猫和杰瑞鼠的日常活动,就是互相攻击,汤姆每天想方设法地捉住杰瑞,而杰瑞每次都成功破坏汤姆的计谋,并把汤姆整得九就死一生、狼狈不堪。

我们不得不经常在旁边提点孩子:你看猫和老鼠整天打架,但他们是好朋友,杰瑞遇到危险,汤姆会来保护他,而且这是动画片,里面一些危险的动作是特别夸大的,我们在生活中不能这么做,这么做的话,就会真的造成伤害哦。直到孩子再大一些,看到更有爱的《史努比》,我们才放下心来。

爸爸妈妈们稍加用心,就不难发现,孩子们看的那些生动有趣的动画片、童话故事当中,包含着相当多的暴力和攻击性,如果不加筛选地给孩子看,甚至不假思索地将其中的暴力行动解释为勇敢、无畏、英雄气概,对孩子可能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们的一些长期研究表明,“人们在儿童时代收看的暴力越多,他们后来进入少年和青年时代所表现出来的暴力也越多”。

05 / 爸妈对暴力和攻击行为的评论

爸爸妈妈在家中,经常不免谈论到暴力和攻击行为,比如刚刚看过的某部电影中的情节、报纸上的打斗、杀人、家暴事件、亲眼见到或者听别人说起的暴力事件、孩子和小朋友之间的推搡、打斗等等。

成人对这些暴力和攻击行为的评论方式和评论内容,也可能无意中给孩子做出负面的示范。

比如有的爸爸见到某事可能会说:

“这人就是欠揍,冲上去揍一顿,就怂了。这么打一顿还是轻的,要是我,往死里抽!”

有的妈妈见到某事可能会说:

“活该,自找的!”

有的爸爸妈妈听孩子说起班级、学校的打架事件,可能会说:

“他要是敢打你,你就抄起板凳抡他,爸爸妈妈出医药费,咱们可不能挨欺负。”

有的爸爸妈妈说起和自家孩子发生冲突的小朋友,可能会说:

“那就是个没家教的熊孩子,下次他再推你,你也推他。”

成人传达这样的观念给孩子,其实是传授给孩子一种“暴力规则”:

暴力是有用的;暴力可以解决问题;我们需要以暴制暴;遭受暴力的人是咎由自取……孩子经过这样的耳濡目染,很可能也学会用这种爸爸妈妈赞同的方式解决问题。所以,跟孩子说话,爸爸妈妈真是特别要当心。

孩子是我们的宝贝,没有爸爸妈妈乐于见到孩子爱打人、极具攻击性,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更何况,孩子卷入暴力和攻击性事件,还很可能为自己招来严重的伤害或者严重的惩罚。那么,何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警惕身边的暴力和攻击性示范,让孩子避免受到这些负面的影响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