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孩子的游戏水平吗?没有淘气的孩子,只有不会陪玩的父母

作者 : gdmmfx08 本文共3626个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0分钟 发布时间: 2022-09-22 共231人阅读

经常听到有家长描述:“我家孩子特别淘气,给玩具TA都不好好玩,爱恶作剧,兴奋到处乱跑,扔东西,撕书。在幼儿园还把别的小朋友搭好的积木给推倒了……”

你对这样的场景是否似曾相识?为什么自己家的孩子就是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投入到游戏中,好好地玩呢?很多人仅仅把这归结为孩子的“淘气”,其实“淘气调皮”的背后往往是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不是不想好好玩,而是所处的环境不能满足他的游戏水平和发展需要!与其说是“淘气”,不如说是“无聊”更恰当。孩子的所有“调皮捣乱”行为,都是在向我们发出信号:我们应该提供更适合TA游戏水平的材料和活动。

在国外幼儿园,老师不会每时每刻的组织集体活动,带着孩子玩。相反地,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孩子们都是在自由活动,自己决定玩什么。但是,幼儿园的老师也没闲着,他们的工作是观察,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根据孩子当下的状态来引导或陪同孩子进入游戏状态。当孩子“淘气”时,老师会观察找出原因,帮TA从“无聊”进入“投入”状态,而非简单勒令孩子“别闹”。

家长和老师需要做的重要功课是,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游戏水平,为他们提供与游戏水平相符的材料,最大程度地支持孩子投入到建设性游戏活动中。我们不但可以在游戏中教授语言和社交技巧,更重要的是还能预防问题行为。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孩子的游戏水平可分为以下4层:

1

简单游戏

这是孩子最早期的游戏方式,围绕单一玩具进行简单活动。

例如,把玩手里的小物件▼

抱着自己喜欢的毛绒玩具

将玩具车推来推去▼

以及把球滚来滚去、摔打盒子、撕书等等行为。

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引入一些适宜的教育行为:

1. 补充语言:如果你注意到孩子饶有兴趣地在研究一个玩具,走过去把TA看到的、感觉到的用语言表述出来,比如“这个是球,球是圆圆的会滚,滚过去又滚回来了”、“泰迪熊很柔软吧,抱着它感觉好温暖”等等。如果你的加入引起了孩子更大的兴趣,就可以继续给TA更多的语言输入,最好再配上肢体动作~

2. 教授基本的社交技巧:有意识地引入轮流玩、交换玩的概念——“你刚刚玩了一遍,现在该我了,等我玩完了就轮到你了”,“我把球推给你,然后你再推给我”,“我们交换玩吧,我把这个绿色的卡车给你,你把红色的消防车给我”。如果孩子还不理解“我”的意思,可以用“该(宝宝名字)了”和“该妈妈/爸爸了”。

3. 延长游戏的投入时间:只要孩子还感兴趣,我们应尽可能和孩子长时间地玩同一玩具。不过要注意,在判断孩子兴趣的时候,应考虑他们的认知水平。低龄宝宝由于认知水平有限,有时候不理解大人的游戏规则,但不按照大人的规则来玩并不代表孩子不感兴趣哦。

举例:当妈妈把球传给宝宝时,TA总是把球推到别的方向去。这不一定意味着宝宝不喜欢玩球,也不是在故意惹怒家长,而是宝宝没有明白把球推回给妈妈才能继续游戏的“规则”。也许宝宝就想玩“看着妈妈追球”的游戏呢!

年龄越小的孩子,认知和肌肉能力越有限,越需要成人的陪伴和互动来延长游戏时间。因此爸爸妈妈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来判断要不要把孩子推走的球捡回来接着玩。

当觉察到孩子对手上玩具的兴趣减弱了(比如开始东张西望,不再与你积极互动),那么就可以示范孩子同一玩具的其他玩法。比如除了滚球以外,还可以用手拍球,用脚踢,把皮球放在桌上观察球会掉地上这件事,把球藏起来让宝宝找。总之,发挥你的想象力吧……

4. 扩展孩子的游戏水平:在孩子即将对这个玩具失去兴趣,或者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简单游戏以后,也可以示范更复杂的游戏方式给孩子看——组合游戏。比如把一本书放在球上感受轮子的作用,拿两个球比较谁能滚得更快、弹得更高,或找一个盒子,尝试让宝宝把球放进去再拿出来。但此阶段因为孩子肌肉控制能力较弱,建议加入更多肢体辅助和对应语言,有了大人的鼓励和回应,宝宝玩得更起劲。

最后,当孩子明显表示不享受这个游戏的时候,就不要再强求,是时候换一个玩具玩了。

2

组合游戏

顾名思义,就是操作有很多同类或者不同类部件的玩具,游戏方式包括把几件东西拼在一起、拆开;搭建、垒高;把物品放进去、拿出来等等。

这类游戏的代表玩具有积木、超市推车、叠叠杯、拼图等。

一两岁的孩子对这种组合游戏乐此不疲。

本文以叠环为例,具体写一写家长可引入的适宜教育行为:

1. 补充语言:环的颜色、大小、形状,材质都可以描述给孩子听,“中间有个洞,和轮胎一样,还可以滚动”,“七种不同颜色摆在一起真美啊,是不是很像天上的彩虹呢”。

2. 教授基本的社交技巧:刚开始玩这个游戏时孩子肯定会有困难,可能会急得发脾气乱扔乃至放弃,或哭着找妈妈,这时候可以教他求助的时候怎么“好好问”,比如“妈妈帮我一下好吗”或者“和我一起玩好吗”。

3. 延长孩子游戏的投入时间:重复做同样的事是孩子学习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如果孩子玩完了选择再玩一遍,而正好你有事,可以说“真不错!那你自己玩一会,妈妈等下再过来”,或者可以问他:“那这次还需要我陪你吗?” 不建议说“你已经玩了好几遍了,怎么还要玩这个”这样的话哦。

当孩子快没兴趣了,就是时候示范孩子其他玩法了。比如把圆圈当成陀螺一样转起来,孩子看着扁扁的圆圈突然转个不停,像球一样,会重新激发起兴趣。又或者和孩子一起比较圆圈大小;把其中一个藏起来,让孩子猜猜哪个颜色不见了?

4. 扩展孩子的游戏水平:如果孩子对已知的玩法又开始失去兴趣,可以适时引入一些更复杂高级的游戏方式。如把中间的棍子拿掉,试试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穿进去呢?宝宝的手指可以穿进去吗?毛线可以吗?铅笔可以吗?让孩子拿着圆圈沾点颜料在纸上盖章子,然后你再勾勒几笔,就变成了一辆辆汽车啦,是不是像变魔术一样?甚至可以把那些圆圈想象成甜甜圈面包、饼干等等和孩子玩起过家家,“哇,这块黄色饼干是香蕉味的,真好吃!”

3

前象征性游戏

前象征性游戏指的是孩子模仿生活中的熟悉行为、以自己为主体的单一场景假装游戏。比如给娃娃喂奶喂饭、拿着空杯子假装喝水、拿着大人的手机假装接电话说“喂”、假装在开车(如下图)。

4

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和第3点“前象征性游戏”看上去类似,都是角色扮演,但是更高级。不同点在于:

1. 孩子的思维更加抽象广阔,会把一个东西想象成另一个完全不相干的东西,甚至可以把不存在的东西凭空想象出来。

比如香蕉想象成电话▼

比如,对着娃娃换尿布,但其实手里没拿任何布,可还是做了个换尿布的动作,换好后,又自言自语地对着空气说,这里是垃圾桶,然后做了一个丢垃圾的手势,把不存在的尿布丢到了不存在的垃圾桶中!无需道具对着空气表演,就像拍摄科幻片的演员对着绿幕全凭想象演戏一样,孩子们天生都是影后影帝啊!

2. 以娃娃为主体来游戏,自己不一定做主角。孩子会假设娃娃是有生命的,会主动做很多事情。比如孩子会想象娃娃拉臭臭了,拉得满身都是,我要给她换衣服,然后就把娃娃的衣服脱光了……会想象娃娃生病了,我要给她包扎看病。这时候我们学娃娃或者小动物说话,孩子会很开心。

还有可能像导演一样,对着一堆动物或人偶自主创建场景、编故事。所以给孩子准备一些动物人偶对促进象征性游戏是非常有必要的。

3. 场景不再单一,可以连续地对着同一个娃娃或人偶创建各种不同场景,操作不同的动作。

适宜加入的教育行为:

1. 补充语言:加入孩子的游戏,扮演一个角色,把你们正在做的事情,你和TA都可以看到的、感知到的说出来。

比如在和悠悠一起玩小熊喂食的游戏时,我就假装成小熊,说出自己的感受:“我肚子好饿啊,悠悠快点喂我吃东西吧”,“我最喜欢吃草莓了,酸甜酸甜的”,“土豆是主食,我也要吃一点,光吃水果和蔬菜肚子会饿得很快的”,“谢谢你喂我吃饭,现在我吃饱啦”。

还可以在适合的情况下加入数字认知。比如问孩子:“我想要吃3份菠菜,你可以给我准备3份菠菜吗?”

2. 教授多人游戏的社交技巧:象征游戏是教授社交技巧的绝佳时机,基本上生活中所有的场景都可以通过象征游戏重现。在扮演角色中,不但家长可以向孩子示范在不同场合和情景之下如何友好地交流,也可以让孩子在家中反复“练习”在某些场景中该如何得体表现,如超市买东西该如何付款、去医院看病打针等等。

3. 延长孩子游戏的投入时间:这一步的策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原则上由孩子主导,跟着孩子的兴趣走,忘掉自己的家长身份,投入到角色中去,让孩子看到你富有童趣的一面就是最好的。

总结

这四个游戏水平虽然是越来越复杂,但却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不管是一岁还是三岁的孩子,每一个水平的游戏行为都会出现,只不过三岁宝宝更多时候是2、3,少数时间是1、4;而一岁宝宝更多时候是1、2,偶尔是3、4。

了解这些游戏水平不是为了孩子尽快发展到象征游戏,而是了解儿童游戏水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

  • 引导支持孩子以更多不同的方式探索同一个玩具;

  • 提供更多样化的游戏材料,支持孩子投入到建设性游戏行为中;

  • 更好地在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中抓住寓教于乐的机会;

  • 反思更多孩子不投入游戏的客观原因,不要过早下结论“我的孩子不喜欢玩xx”或者“我的孩子很淘气”。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