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美好未来,从儿童交通安全开始

作者 : gdmmfx08 本文共1904个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分钟 发布时间: 2022-09-18 共248人阅读

“砰”的一声巨响,两辆车撞在了一起,车上人瞬间就失去了意识。在众人的帮助下,受伤的父子马上被送往了医院。结果,父亲因为受到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的保护,保住了性命,但副驾上5岁的儿子,却因为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稚嫩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这一天。

看着本来要送给儿子的生日礼物,父亲悔不当初:“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的话,我一定好好地保护我的儿子,给他买安全座椅,给他系安全带!”

这位父亲的悔恨其实每天都在上演,我们平时只知道车祸中死去的成年人数量惊人,殊不知,我国每年有18万1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交通事故,数十万儿童因交通事故致残。

但即便身边发生了这么多的悲剧,儿童交通事故还是有增无减。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种做法是导致儿童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

一、不使用安全座椅

目前,国内汽车的销量逐年上升,但是安全座椅的销量却不见起色,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安全座椅甚至都买不到。

据调查,目前中国76%的汽车没有安装儿童安全座椅,40%的家长曾经让孩子坐在副驾驶的位置,43%的家长选择在乘车的时候抱着儿童,还有10%的家长认为安全气囊能够有效保护儿童。

事实上,当今汽车工业在设计制造时,关于乘员的保护主要是针对普通身材的成年人设计的。当汽车发生事故时,根本无法保证身材矮小的儿童和怀抱幼儿的成人达到预设的保护标准。

二、不系安全带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父母的保护力度相对还稍微大一点,但是对于8岁以上的儿童,父母认为孩子们已经有了生活自理能力,在乘车时能自己照顾自己,不用再操心了,也不会督促孩子系好安全带。正是父母的这种“放心”,才导致孩子们在遭遇事故时,要么撞到车内其他部位受到重创,要么被甩出车外致死。

三、抱着孩子坐副驾

对于一些年纪较小,还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儿童而言,家长通常会采用抱着孩子坐在副驾上的做法。但是,目前汽车没有针对这一做法的安全设计,抱着孩子坐副驾,在发生事故时,孩子不但不能得到相应的保护,甚至连大人都会有死亡的风险。

四、放任孩子脑袋或手探出窗外

行车过程中,孩子常常会因为受到窗外事物的吸引,而将脑袋探出车窗,想看个究竟,或者把手伸出窗外去感受一下行驶过程中的“风”,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有时会因为开车无暇顾及,有时觉得探出去一会会也没什么事。但是悲剧往往就发生在这一瞬间,孩子们探出车窗的小脑袋或小手也许就在短短的几分钟就被驶过的车撞伤。

五、把孩子单独留在车上

有的家长要么太忙了,要么就心太大了,有时候自己下车了,却忘了自家孩子还在车上,等到回过神回去找孩子的时候,孩子可能因为高温或是缺氧,已经失去了生命。

六、留孩子在地上玩耍

汽车是有一定的视觉盲区的,在车内时,车后,车头、车轮两侧往往是看不到的,有的孩子在玩耍的时候,往往喜欢坐在地上,家长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也听之任之,但当汽车驶过时,司机就有可能因为视觉盲区而从孩子的身上碾过。

以上几种做法,不知道你有没有过呢?有的话,就马上跟着小编下面给出的方法改正过来吧:

一、购买合适的安全座椅

对于儿童而言,安全座椅是必需的。虽然,车内有安全带,但是安全带对于儿童而言,并不是绝对适用的,有时可能还会因为安全带的原因,勒住孩子的气管,反而对孩子不利。

此外,购买安全座椅时,也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买适合孩子的安全座椅,让安全座椅真正起到保护的作用。

二、树立儿童交通安全意识

对家长而言,只有真正地从内心关注儿童的交通安全,并且了解正确的交通安全防范措施,才能在生活中影响孩子,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远离交通事故。

三、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大众关注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对于儿童交通安全这一块,人们的关注度还不够,单从目前安全座椅的使用状况来看,就可以看出:在中国,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安全座椅在防范儿童交通事故中的重要作用,人们都没有意识到一个很小的举动,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安全,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因此,必须加大儿童交通安全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人关注儿童的交通安全,建立起保障儿童交通安全的公共氛围,为孩子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四、购买儿童交通事故保险

父母疼爱子女,除了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外,也要防止他们受到伤害,但有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意外也让人没有办法。一些孩子在交通事故中受了伤,但是父母因为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使得孩子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因此,对父母而言,给孩子购买一份儿童意外险是很有必要的,这能保证在遭遇不幸的时,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财政支援,确保孩子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同时减轻家庭的财政负担。

孩子是所有家庭的小天使,作为父母,一定要守护好自己的孩子,注意孩子的交通安全,保障孩子的生命健康,做好防患于未然的工作,千万不要等悲剧发生后再追悔莫及!

发表回复